佛教有所謂的「佛、法、僧」三寶,
分別是指「諸佛、佛法、出家人」,這樣的說法並不完全正確。
所謂「寶」,是指寶藏,含有珍貴的意思。
所以「佛寶」不是指佛像,而是指佛身,也就是佛的三身─
報身、法身、應化身。
文/悟覺 妙天禪師
一般常見的佛塑或佛的畫像,只是方便接引的象徵,
是佛為了接引眾生而顯現出眾生所喜愛的形象。
達摩祖師曾說:「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佛陀說了四十九年的法,是為了讓眾生的心能夠安祥、能夠清淨、能夠自在,
所以才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說法。
如果眾生的心已經很安祥、很自在,當然就不需要法了。
佛法是因應眾生的需求而生,而眾生的需求來自於意識,
因此,佛才用佛法來幫助眾生降伏其心。
由此可知,一切法都離不開「心」。
至於法寶,就是佛經。
佛經是非常珍貴的,但更珍貴的是,你在看了佛經之後,
是否能夠轉識成智,不再無明、煩惱,這樣才算得上是「寶」;
否則,你只是在「讀」佛經而已,並無意義。
佛經除了文字上的字義之外,還有更深層的涵義。
以佛的法相來說,華嚴三聖中文殊菩薩的造型是身跨獅子座,手中持著一把寶劍;
這把寶劍象徵著智慧,也就是文殊菩薩要以智慧之劍來斬斷眾生的一切無明,
同時祂還以獅子吼來象徵勇猛精進。
而普賢菩薩則是以象為坐騎,意思是說,修行學法不可如「瞎子摸象」般地不求甚解。
由此可知,看佛經一定要求真如實相。
佛經只是用來啟發智慧,不是每天當作寶貝似地、盲目地唸;
若是如此,就如同瞎子摸象。
一定要深入了解佛經的涵義,然後轉化成智慧,切實地實踐於生活之中,
甚至去利益他人,這樣才是「法寶」的真實義。
再看僧寶,如果以「僧寶即僧團」的論點來看,
這位僧人或僧團必定已經證道,否則不能算是「寶」。
而且僧寶也不應侷限於出家眾,應該還包括在家居士及所有的修行人。
現在仍有許多人認為,只有穿袈裟的出家人才能當師父,
在家居士不論其修行成就的境界如何,一律只能當護法;
這種觀念有失偏頗。應該是所有的修行人都是「僧」,
而所有已經證道的修行人都能成為「寶」。
當然,社會上有很多出家眾都擔負著如來家業,
很多大法師或僧團都在默默地奉獻,他們的精神的確非常可佩;
身為在家居士的我們應該要排除萬難,迎頭趕上。這才是真正的僧寶之義。
【資料來源:禪教會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