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再怎麼修也只是佛教的護法,不可能成就,
其實這是一種「法執」的偏差觀念。
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國後,在中國茁壯並發揚光大,
中國佛教在進入明清後,不論是知識份子階層或是一般社會大眾,
多以在家居士的身分修行,在家修行已成為越來越普遍的風氣與潮流;
大乘佛教徒都接受「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為最基本前提,
其實出家與在家修行又有什麼差別呢?
眾生佛性平等、都有成佛的機緣,出家與在家修行應只是因緣之別,
與能不能成佛是沒有什麼直接關係的。
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同一個時期,也有另一尊古佛住世,
不同於僧眾,祂是現在家相來幫助世尊弘法,
這尊古佛即是大名鼎鼎的維摩詰居士。
維摩詰居士如同一般大眾有婚姻、有妻子兒女及眷屬,
由於在家居士不受限制,所以維摩詰居士什麼地方都能去,
大街小巷社會各個角落處處可見他的身影:
他可以去遊樂場所下象棋,甚至摸八圈打麻將為的只是度人,
最高上至王宮大臣、國王的殿堂,小至這個三教九流、連低賤平民的酒店,
常常跟六師外道打交道卻不會影響他的正信正見,
他非常熟悉世間種種知識學問卻仍舊最以佛法為樂,
不論去什麼場合都能讓與會者知倫常、有道德、長幼有序。
維摩詰居士以在家居士的身份,
明確的展現了一位真正大乘菩薩道的行者,
透過維摩詰居士所告訴我們的,
一位在家居士,也可以具體的實踐大乘佛法,同樣也能夠成就無上菩提。
■ 悟覺妙天禪師開示 ■ |
修行人可分為出家眾和在家居士。所謂出家眾,就是比丘和比丘尼,
在家居士則是指一般的修行人,
兩者的修行觀都是要「上修佛道,下化眾生」,
他們最大的差別,就是出家眾擁有很好的修行環境,
因為僧團是專為修行而組成的,所以當然有助於修行成就;
可是僧團的修行卻不如在家居士來得自由與自在。
僧團的修行方式,屬於團體的共修,它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制度下,
共同的生活、工作與修行,沒有個人的自由意識。
不過,如果輔導這些出家眾的上師們,能夠讓他們在做完早晚課之餘,
給他們一些自由的時間與空間,來修禪定,
或是讓比丘、比丘尼請教上師有關修行方面的問題,
我相信在他們這一生這一世,一定可以圓滿成就佛菩薩的願力,
這是出家眾比在家居士在修行上要來得方便的地方。
至於帶髮修行的在家居士,平常除了要負擔家庭的責任,
包括照顧父母、妻子(或丈夫)及子女,還有社會的責任,
要在社會上工作,所以只能利用閒暇之餘來修行,
不像比丘、比丘尼可以全心修行,這是在家居士不如出家眾的地方。
但在家居士可以依照自己的方便來安排修行時間,
比方什麼時候禪定,什麼時候看經典,什麼時候參禪…等等,
和出家眾相比是比較自由的,所以兩者各有千秋。
但不管是出家或在家,都一樣修行,一樣可以成就,這點是無庸置疑的。
出家的真正涵義是「心」出家,而不是「身」出家。
所謂出家,
是出離人間的、世俗的、三界之家,
也就是一心一意要讓自己的靈性,
能夠解脫千百憶萬劫以來的流轉輪迴,
回到光明的佛國。
因此,如果一個出家眾只是色身出家,
而心並沒有出家,那是很難成就的。
反之,在家居士雖然沒有出家,
但他的心已經出家了,一樣也可以成就佛菩薩。
所以不管是在家、出家,都可以成就,這是大家應有的共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