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佛學覺悟之學

                    悟覺妙天禪師開示於忠孝禪修會  200141

修佛從發菩提心開始

  佛學,本來就是讓眾生覺悟、開悟的學問,所以真正的佛學是「覺悟之學」,或稱為「開悟之學」。從佛的角度來看,所謂「佛」,是指一位覺者,也就是覺悟的聖者,所以說「佛學是覺悟之學」,這是毫無疑問的。但一般人只是把佛學視為一種學問,並沒有把衪與覺悟或開悟聯想在一起,而且也不認為它是一門很重要的大學問。

  既然佛學就是覺悟之學,那麼佛法當然就是覺悟之法,是成就佛陀的法門。如何入覺悟之門?就是要從「心門」進去。我們修的法門是成就佛陀的正法,要成就無上菩提,所以要從「菩薩」起修。而菩薩是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如果還有這四相,就不能稱為菩薩。如何修這個開悟的佛法、開悟的智慧禪學?就是從發菩提心開始。

  菩提心要如何發?你可以這麼想:如果你要成就無上菩提、成就一尊尊貴的如來,你會怎麼做?首先,當你學佛以後,要先度盡自已的眾生。因為有眾生,才會有眾的相,有眾生的習氣、有眾生的疾病、眾生的因果,所以一定要讓我們的眾生度盡。其次,要讓我們的心沒有罣礙。第三,既然我們修的是開悟之學,當然就是要開悟,要處處都能開悟。比如當我們看到某一種事物或時空的變化時,就可以因此而開悟,知道該怎麼去做。第四、就是要從「心」入門,要非常精進,圓滿無上菩提。

  其實以上這四項就是所謂的「四願心」,也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大宏願要發自於內心,而且要有正確的看法,這樣才能夠開悟。

四大宏願的真實義

  什麼才是正確的看法?比如像「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些無量無邊的眾生要如何才能度盡?地藏王菩薩說:「眾生度盡方成菩提」,如果眾生度不盡,就不能成就如來;那麼該如何達成這個願心?一定要有「法」、要有智慧才能夠實現。那是什麼樣的智慧?其實所謂的「眾生無邊誓願度」,指的是「自身眾生無邊誓願度」,是自已色身的眾生,而不是身外的眾生;身外的眾生是度不盡的。

  同樣的,「煩惱無邊誓願斷」指的也是我們自已內心的煩惱,不是外面的煩惱,所以應該是「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而這也是地藏王菩薩說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煩惱就是地獄,煩惱滅度了就是地獄空了,這是很重要的觀念。

  至於「法門無量誓願學」,什麼是無量?無量就是「一切即一」,就是不二。因為如果十萬八千種法門都要學完,可能你窮盡一輩子的時間也不夠,還談什麼成佛呢?所以應該是「法門唯一誓願學」,也可以說是「法門唯心誓願學」,這「心」指的是本心,也就是自性;因為自性能生萬法。換句話說,就是萬法歸一,歸於一心,一心生萬法。所以發菩提心就是要發「自性唯心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要大家成就自性佛,成就無上菩提。無上菩提不在身外,就在自已身上。這就是說,你誓願要讓自已的自性佛能夠早日解脫,早日能夠自由自在地回到佛國---這四大願心是我們每個人都要發的菩提心。

  然而,有多少人在看了這四大願心之後能夠有所開悟?又有多少人能將這四大願心解釋得這麼詳盡?所以當一位法師的責任很重大,他要能夠徹底瞭解佛法的真實義,然後才有辦法根據現代的語言、以現代的說法、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解釋,讓修行人一聽就懂。因為佛經裡面的語句都是很難懂的,若是你無法解釋得很明白,就不能讓修行人瞭解,更不能讓他開悟,也無法讓他得到智慧。

  比如像「眾生無邊誓願度」,乍看之下,這好像是佛菩薩的責任,因為眾生無邊怎麼可能度得盡?所以一般人都認為修獨覺禪就好了;可是也不曉得該如何修。如果身為上師者能將這句話解釋清楚,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是指自身的眾生,而不是身外的眾生,就不會產生這種誤解了。

  同樣的道理,為什麼我們在初修的過程中,要在禪定中觀無始輪、觀無明輪、名色輪等?這都是有意義的---如果大家都能掌握這些法輪裡的核心,就可以讓你自身的眾生(每一個細胞)依法輪的運轉而得到清淨,從黑暗面轉到光明面,讓這些黑暗的、生病的、有限生命的細胞,變成無限生命的、光明的細胞。如果每一個細胞都是如此放大光明,不就是眾生度盡了嗎?而這種度盡眾生的方法,就是「清淨」法門。

  另一方面,這也是「智慧」法門。所謂智慧,是開啟「無明」的一把錀匙。一個人之所以無明,就是因為他沒有智慧,對事物的看法不能通達真理,所以他會有很多煩惱,很多罣礙。如果他能把這些煩惱、罣礙都滅度掉,心中就沒有地獄,每天就很自在。所以我們的清淨法門、智慧法門,就是超度自身的眾生、滅度自心的地獄,這是兩大非常重要的法門。不管是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都要從清淨、智慧入門,否則不可能成就佛陀。

在禪定中才能見性

  修行的方法很多,有唸佛、頌經、看經、讀經、持咒、拜佛、禪定等等。也許有人認為「禪定」是其中比較可以直接證入般若波羅密多的究竟法門,但這必須是開悟的禪定,如果你沒有開悟,只是在那裡枯坐,即使可以坐上一兩個小時,與你用嘴巴唸一千遍、卻不知道在唸些什麼的情況是一樣的。

  其實這麼多的修行法門都是為了要讓修行人開悟。當你在唸阿彌陀佛的時候,你要以一種很虔誠的恭敬心、一種如同阿彌陀佛的慈悲心來唸佛,要以這種智慧心來觀想阿彌陀佛,才會慢慢開悟。而且唸的時候要身心一體,也許阿彌陀佛看你唸得這麼虔誠,會特別加持你,那你的眾生就「沾光」了。否則你只是為了要唸多少遍而唸佛,是一點意義也沒有。

  唸佛的時候,心要很靜,要專心,不要分心想其他的事。雖然是唸佛,但你的身心就跟禪定一樣。其實禪定並不只限於打坐,如果你在唸佛的時候可以身心一體,那也是禪定。不過,即使這種唸佛法門能夠讓你明心,但卻不能讓你見性;要見性就一定要禪定。也就是說,要在禪定中才能見性。因為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佛都是有形有相的,這種物質之見不是妙心之見或是精神之見,唯有自性才能真正見到無閜實相的佛。

  所以禪定時,眼睛自然閉合即可,不必刻意要求要閉幾分、開幾分,只要你放輕鬆,把身心淨空,一塵不染,一心虔誠、恭敬地向佛感恩、向佛懺悔,也許在這種恭敬、莊嚴的禪定中,佛菩薩會慈悲地現出衪的金身妙相,讓你來看看佛的八十種好。

  雖然修行的種類這麼多,最後還是要進入到禪定。在開悟的定中,由於你的虔誠、莊嚴、恭敬所產生的磁場,會與大慈大悲的佛相應,加強你原有的磁場,然後進入到另一個時空,見到如來,或是見到你的自性,這樣的修行才有意義。

  修行如果不見性,是毫無意義的。見性就是「功」,見性後的就是「德」,就是萬德,就是莊嚴。由此可知,你要下多少真功夫,才能得到這種真功德,而這完全在乎一心,所以你要能降伏自已的心。

  如何降伏其心?就是要找出心裡不安、罣礙、煩惱的原因。其實很多問題都是來自於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也就是色、聲、香、味、觸、法,所以你要把這些都滅度掉,即「五蘊皆空」、「六賊盡失」,換回來的就是菩薩的莊嚴相、慈悲相。所以修行一定要滅度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滅度三毒二邪(貪嗔癡慢疑),這樣才算是精進;你能消滅一相,就是更精進了一點。所以「精進」並不光只是每天打坐而已,還要能夠滅度三毒二邪、五蘊四相,讓自已常保一顆平常心、慈悲心、愛心,以及想要見性的心、想要成就的心,如果你每天都能這麼做,就是很精進,每天都跟自已的自性佛在一起,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設立道場  度化眾生

  現在很多的修行人,不管是出家、在家,看起來都不像是修行人,這是因為缺少了智慧、缺少了愛心、缺少了予人方便的心、缺少了公德心,為什麼會如此?因為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存在。如果你在修行一段時日後,給人的感覺就是一位修行人的樣子,這就表示你已經變化了氣質。而氣質變化了以後,健康就能得到改善,因為一個人的健康如果出了問題,就表示他身上的某些細胞是黑暗的,如果能讓每個細胞都能放大光明,就不會生病了。所以,如果人人懂得來修這種開悟的禪定,就不需要到醫院去看醫生。

  從這裡可以瞭解,設立道場比開設醫院要來得有功德。不要小看設道場所花的錢比開醫院少,也不要以為設道場的效果似乎也比不上開醫院,因為醫院能馬上幫人治好病,其成效可以用眼睛看得很清楚;而道場教人修行,提昇靈性,這種效果是無形無相的,肉眼無法看到。可是到最後,到醫院去治病的人,其靈性還是一個「人」,但在道場修行的人已經成「佛」了---這就是設立道場與設立醫院的最高目的之差異所在。

  設立道場的目的是要度化眾生。誰在度化?就是所有的修行菩薩。因此,一位修行菩薩如果不去發揮他的大威德力,怎麼去度化人家?如果只是留著自已用,真的是太可惜了!所以應該要發揮出這種菩薩的力量,讓更多的人來到印心佛法的禪堂修行,讓他們的靈性也能得到成就;換句話說,就是要接引更多的人來修行,讓他們直了成佛,這是十方諸佛的期待,也是我們設立道場的目的。

修行先要降伏其心

  我們的法脈傳承十分殊勝,而且我們的修行方向、修行方法,是一天比一天接近見性的階段。因為我們這個法門是由師父帶領大家一天一天地度化自身的眾生,一天一天地解脫自心的煩惱---要從這裡入門,然後進入般若禪定,也就是智慧禪定。

  般若禪定不只是禪定而已,它除了要能夠「定」,還要能定得久,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在禪定中見到自已的自性佛。而在見到自性佛之前,要能夠跟十方諸佛及師父相應,接受佛菩薩的加持靈力來幫助自已加速見性---要以這種方式來禪定,而不是坐在那裡硬撐。也許有人可以勉強坐一兩個小時,但在下坐以後,只覺得兩腿又痠又痛,這是「眾生」的感受。所以,如何調適自已的心,使之清淨而得到智慧,然後能夠進入到智慧禪定而見性,是非常重要的。

  既然佛學是開悟的佛學,佛教當然就是開悟的宗教。不論何種宗教活動,其目的都是為了讓更多的眾生能夠開悟而修行,能夠因修行而成就。所謂「因開悟而修行」,就是讓更多的修行人來轉社會風氣。因為修行人可以變化氣質,如果社會上有越多人修行,就可以將不良的社會風氣或習性轉化成好的,比如像破除迷信。

  修行人最重要的是要去關心整個社會、整個國家、整個世界以及全人類是不是過得很快樂、很平安,而不是只有個人修行而已。宗教的目的就是要讓地球成為淨土,讓世界能夠和平,我相信不論是基督教的耶穌還是佛教的佛,都是一樣。可是現在的人心越來越可怕,所以修行還是要從「心」修起。

  其實佛早已看出眾生的問題就是出於「心」,所以才會要大家從「降伏其心」入門。而要改變大眾那種偏執之心、不正常的心態,一定要政府投入心力,加強心理建設才行。因為造成這些社會問題的原因,就是在於「人心不古」,現代人已經不像以前的人那麼慈悲、純樸、有愛心。記得以前大家在見面打招呼的時候,都是互相問候「吃飽了沒有」,其實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就代表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平、一種關懷,是一種愛的互動,所以我們要將現在的人心「復古化」,恢復到以前的純樸與愛心,而這需要政治領袖與宗教領袖來共同努力,才能夠締造世界和平。

政治領袖要有宗教的修養

  以宗教與政治而言,宗教是屬於柔性的,政治則是屬於比較剛性的,所以要平衡發展。一位政治領袖也要擁有宗教的修養,這種修養就是慈悲心、愛心,如果每個國家的政治領袖與宗教領袖都能有這種以全球人類的福祉為前題的宏觀,來設立、訂定宗教活動的規範,那麼世界和平的願景就一天比一天接近了。

  因此,修佛法就要修出世間的佛法,要發菩提心、行菩薩行,要在這一生、這一世成就佛陀。當然我們也贊同人間佛法,但人間佛法還不夠,因為如果停留在人間佛法,到最後還是「人」,不能夠成為佛陀、菩薩;所以我們主張出世間的佛法。這種修行理念一定要深入到每一位修行人的心中,讓他們明白光看佛經還不夠,應該要再進入到智慧的禪定,也就是般若禪定,而最後的目的就是見性成佛,這樣才是修行的目的。

修行第一關---破生死關

  我們的法脈從釋尊一直傳承到現在,就是以這種成就佛陀的修行方法來實修實証,每一位修行人都要瞭解印心佛法這種實修實證的重要性---能夠「清淨、智慧、圓滿、圓覺」的重要性---唯有修行「清淨、智慧、圓滿、圓覺」,才有可能一世成佛。

  如何才能進入智慧禪定?其實智慧禪定是不用腦筋的,你要用很虔誠、很恭敬、很莊嚴的心來跟你的自性佛相印,讓諸佛菩薩能夠肯定而加持你,讓你早日成就。就像釋尊在前世的時候,有一天在雪山禪定,他用很虔誠、很恭敬的心祈求諸佛的加持,結果燃燈佛看到了,就幫他加持,為他授記,並對他說,「你來世將會在娑婆世界成佛,名號叫做釋迦牟尼佛」。大家要以這種心來禪定,也許哪一天會有哪一尊佛看到你如此虔誠,而來為你授記,並告訴你在哪裡成佛,叫什麼名號。

  修行第一關就是破生死關。怎麼破?要靠「明心」的功夫。因為你知道除了色心以外,還有一顆本有的佛心,你要能夠認清「色心」與「本心(佛心)」的不同,才能進入到最究竟的本心。

  一個人最害怕的就是死,生與死其實離不開的,有生就有死;唯一無生無滅的只有靈性,也就是佛性、本有的佛心。當人往生的時候,滅度的是色身,至於靈性,只是換一個相而已,所以修行第一關就是要破生死關。

  如果生死關不能破,就表示你還存有「我相」。其實色身早晚都會滅度,重要的是當色身的生命結束以後,剩下的是靈魂、還是靈光?也就是你會從哪裡出竅,從哪裡離開色身,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修行是為了要掌握自已裡面的那一尊能不能自由自在地化成一道光從禪心輪出竅,化一座蓮座上去;或是以黑漆漆的靈魂出去再繼續輪迴?這是修行最重要的目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母TienM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