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座深山裡有間寺廟,廟裡有一個小和尚。

這個小和尚很聰明,同時他對自己的頭腦、學問、智慧也很有自信。

於是每當他遇上學識淺薄、思維混亂、說話纏夾不清的師兄,

常常會非常不耐煩,甚至亂發脾氣。

他最常對師兄講的一句就是:「你怎麼還不明白?你沒腦子呀!」。

師父為此提醒了他很多次,他嘴上雖然承認錯誤,

但一遇到類似情況,仍然還是會忍不住發脾氣。


有一天,他大清早上山砍柴,這一天柴砍打得特別多,他的心情大好。

回寺的路上走累了,就放下柴擔到溪水邊也休息一下。

這時有隻小猴子跑來了,這隻小猴經常來溪邊玩,也都認識上山砍柴的小和尚。

小和尚洗完臉想要拿毛巾擦乾,發現毛巾掛在放在一旁的柴擔上,

於是就指著柴擔,示意讓小猴子替他去拿過來。

小猴子跑過去,從柴擔上抽了一支木柴,小和尚覺得挺好玩,又要小猴去拿,

並用手比劃出一個方形,嘴裡說著:「毛巾,我要毛巾。」

小猴子又去,拿回來的還是木柴,小和尚這下笑得更開心了。

這次他撿起一塊小石頭丟到毛巾那,

然後指給小猴子說,「看到沒,去拿那個毛巾。」

小猴子再去,拿回來的還是木柴,而且很得意洋洋,

好像在說:「小和尚你看,我多能幹!」

看著小猴子志得意滿的樣子,小和尚笑得前仰後合。


回寺之後,小和尚把這件有趣的事告訴了他的師父。於是師父問他:

「你跟師兄們講道理,他們聽不明白,你就會發脾氣。

可是小猴子聽不明白,你怎麼不生氣反而覺得有趣?」

和尚愣住了,小心的回答說:

「小猴子聽不懂是很正常呀,因為他是畜生,

可師兄他們是人,他​​們不應該不懂我說的道理。」

師父說:「應該?什麼又叫做應該呢?每個人天生悟性不同,

悟性好,並不是他的功勞;悟性差,也不是他的過錯。

就算是悟性相同的,後天所處的環境又不一樣。

出生在書香門第,並不是他的功勞;出生在走卒屠戶,也不是他的過錯。

就算是環境一樣的,能遇到的師父又不一樣。

遇到一燈和尚的,未必是他的功勞;遇到酒肉和尚的,未必是他的過錯。

人與人有這樣大的差異,你憑什麼就能說誰『應該能』怎麼樣呢?」

小和尚慚愧的說:「師父,我知道錯了。」

師父卻搖頭說:「不,其實你最大的錯,卻並不在於此。」

小和尚睜大了雙眼問:「那我到底錯在哪裡呢?」

師父說:「錯在你沒有學著用佛的眼睛去看,用佛的心去想。

你仔細想一想,同樣不能理解你的意思,

為什麼你對師兄發怒,對小猴子開懷大笑?

他們其實是相同的,變化的是你自己。

所以問題並不出在他們身上,而在你身上。

你不對小猴子發怒,是因為你覺得是人,他​​是猴,

你比他的智慧高得多,因此你就可以包容他的錯誤。

而你師兄們是人,你也是人,你的智慧跟他們是同一個層次,

因此就包容不了他們的錯誤。

如果是佛呢?彿看到你師兄們的錯誤,他會發怒嗎?

他當然不會,因為佛的智慧可以包容一切。

你最大的錯誤就在於,沒有試著用佛的眼光去觀察世人,

用佛的慈悲去憐憫世人,用佛的智慧去包容世人。

當你修行到達什麼樣的境界,自然就會顯現出那個境界。如果你真正到達佛眼的境界,就能夠一體同觀,同體大悲。  

禪故事觀後感 

悟覺妙天禪師開示:

在金剛經十八品中,佛提到「五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和佛眼。

這五眼,是修行人依自己修行的清淨程度,而有所提升、見證而來的。

我們應該要追求的,是身心的清淨,你修行到達什麼樣的境界,自然就會顯現出那個境界。

如果你真正到達佛眼的境界,就能夠一體同觀,同體大悲。

 

 

 

 

 

 

  【資料來源:禪教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母TienM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